國外很少有病人需要3個以上支架,可國內5~10個支架的也常見,支架濫用,血管成了“鋼鐵長城”
2014年8月16日,國家衛計委和工信部聯合召開的會議稱,將建立三甲醫院主動使用國產醫療設備激勵機制。
人們期望國產醫療器械逐漸取代進口,但這仍需時日。
目前,中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約4000億元,并以每年20%的速度遞增,但是高端醫療器械70%以上的市場被外資企業占據。跨國企業GPS(通用電氣、飛利浦、西門子三家企業的業內簡稱)擁有絕對的市場優勢和價格優勢。
讓人稍感舒心的是,在心臟支架這個細分行業,國產產品已經反轉。但是,這個領域也存在種種亂象,包括核心部件采購依賴國外等不確定性風險。
小支架,大需求
中國在1984年完成第一例冠狀動脈介入術(PCI)。1984年至1996年PCI只能由少數醫院的少數醫生開展,到1996年,超過半數PCI中植入了支架。1997年至2001年,PCI年增速達到30%,開展PCI的醫院超過200家。
據《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2》,中國心血管病患者約為2.9億,每年有350萬人致死。近年這組數據相較前幾年又有顯著增長。
植入支架成為心血管病臨床治療常見手段之一。中國醫療外科植入專業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,2000年中國PCI是2萬例,2011年已有40萬例。按照每臺手術平均使用約1.6個支架推算,這一市場潛力巨大。
一些心臟支架上市公司最常引用的數據是:目前,全球每年PCI超過200萬例,使用支架系統超過320萬套;中國每年近40萬例PCI,但還有近95%的心肌梗塞患者沒有得到有效治療。與美國、日本相比,中國每年完成PCI病例數還存在較大增長空間。
PCI盡管發展了好幾代產品,依然存在發生支架內再狹窄、血栓等風險,但在中國市場上心臟支架似乎已成剛性消費。隨著社會老齡化加速,PCI病例將逐年增長。
新醫改之后,基層醫療衛生市場擴容,加之衛生部允許二級醫院開展PCI,醫療器械企業開始向基層擴展。幫助基層醫院建立介入導管治療室,提供血管造影機等診療設備,甚至為基層醫院牽線三甲醫院專家?一些醫療器械公司開始深度占領基層醫院市場。
然而,有說法稱,真正需要介入治療的病人約占20%。中國對于PCI適應證有嚴格界定,但未能遏制支架介入年均30%的高速增長。
存在過度醫療
冠心病由疑難重病變成高治愈率疾病,無疑是一個飛躍,其中心臟搭橋術和心臟介入術功不可沒。但是,全球范圍內都存在過度醫療,尤其是新技術、新產品的濫用更為嚴重。
2010年3月10日,臨床醫學雜志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》報道說,美國有近半數不該放心臟支架的病人被放了支架。
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胡大一說,中國濫用心臟支架問題并不比美國樂觀。心臟支架一半不靠譜,有些產品的暴利高達9倍。國外很少有病人需要3個以上支架,可國內5~10個支架的也常見,支架濫用,血管成了“鋼鐵長城”。
除了花樣翻新的過度手術,還潛藏著非法銷售、無手術資質醫生非法手術等亂象。
于是,心臟支架開始被質疑。2013年,北京市啟動為期三個月的專項檢查,以“規范大型設備和高值耗材的使用”。
擠掉價格水分
2004年前后,國內冠脈支架系統市場主要被國外企業壟斷,每例患者支架費用在6萬元左右,2009年前后降到1.8萬元,這幾年進一步下降。
國產支架的主要優勢在于價格,患者使用國產支架可比國外產品節約1/3左右診療器械費。國外產品也因此長期集中占據北京、上海、廣州等一線城市市場,國產產品則在小城市和基層醫院突破。
在現行醫療體制中存在灰色交易,各中間環節巨大的營銷費用也轉嫁到患者身上。有銷售人員曾現身說法:“我們一般會留出最高到45%的醫院和醫生回扣。”
這就導致目前價格仍被認為過高。2013年,針對包括心臟支架在內的高值醫用耗材價格過高問題,中央領導曾經過問。
中央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針對醫療器械的一系列政策、言論,此后更加立場明確。比如,2013年初中央六部門發布《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工作規范(試行)》(下稱《規范》),其中明確規定高值醫用耗材必須全部集中采購。
這項措施,直接降低了心臟支架的價格。
國內某主營心臟支架的上市公司高管對《瞭望東方周刊》表示:“目前外企支架進醫院前的價格為1.7~1.9萬元,國產支架只有約9000元。尤其是現在各省集中招標采購,又將價格砍了10%左右。”
國產優勢并不穩固
“國產支架產品在核心過程把控方面仍欠缺經驗,還處在‘試錯’階段,對產品細微之處的差異還沒有完全理解,這導致產品質量均一性尚在完善中。”中國醫藥(12.15,0.13,1.08%)保健品商會醫械部主任蔡天智對本刊記者表示。
http://d1.sina.com.cn/pfpghc/85aec86710a945f69d00b6b31412e596.png
醫療器械具有天然壟斷性,后來者如果無創新技術突破,很難分得一杯羹。同時,新技術的更新換代也將對現有市場格局產生重大影響,一些國外企業由于產品更新不及預期,或者產品利潤下降,可能選擇退出,等研發或收購到創新產品后重新殺回。
強生公司于2003年率先在美國上市第一個藥物釋放型動脈支架以來,銷售增長一度狂飆,2005年達到全球51億美元的銷售峰值。2006年以強生產品為代表的藥物釋放型動脈支架快速替代傳統金屬支架,占領全球89%的市場份額。
整體而言,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,國產支架在藥物及載體選擇、釋放技術,以及拋光加工、藥物涂覆等工藝技術上還存在差距。但是,在支架設計、尺寸規格、操作方便程度,以及支架與輸送系統集成等方面,國產支架更適應國內患者臨床需求。
上一頁12下一頁在本頁顯示剩余內容